“在地质行业里有这样一说,平均需要19年才能找到一个大矿,100个找矿项目中找到大矿的概率不足1%。这意味着许多地质人也许一辈子都找不到大矿。”山西省地勘局二一四地质队地调所项目负责人王海科如是说。
“自己有幸参与了原平铁矿勘查,真是一辈子的骄傲。”王海科,199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勘查专业,20多年来扎根野外一线,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山川,用无悔的青春追寻矿藏。
追梦,为蕴藏的矿而来
王海科参加工作后,从事过土调、测量工作,在队属金矿担任过技术员,长期的野外经历锻炼了他的韧劲,使他更加乐观。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02年,他到甘肃康县金矿勘查项目担任项目负责人。康县位于秦岭西南端,这里山高路远,灌木丛生,人烟稀少。每天上山,他与项目组成员必带两样东西:雨衣和打狗棍。山区的天气就像小孩的脸,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倾盆大雨,如果没有雨衣,一天得当好几回“落汤鸡”。上山的另一样法宝就是打狗棍。山上老乡为了防野猪,家家都养狗,看到陌生人来了,十多条狗集体围着他们狂叫,准备一根打狗棍才有威慑力。秦岭山区植被覆盖率高,攀悬崖、爬陡坡、钻灌木是常事。有一次,他和队员们无意间走入了竹林中,在又细又密的竹林里,两人相隔三五米都看不见对方,更别说辨认方向了,只能边走边喊,才能知道同伴的大概位置。就这样,他们花了将近两个多小时才走出竹林,这时天快黑了。望着周围高大的竹林,他们只能凭着感觉向山下走去,湿滑的山路、交错的树藤、隐匿的暗坑让他们吃了不少苦,几个小时的山路有惊无险,终于在天黑时下了山。等回到项目部,他们伤痕累累,又饿又乏,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地质生活就是这样,没有最苦只有更苦。面对困难,他始终恬淡,一笑了知。在面对大山的那一刻,他的心中便升腾起一句话:“大山,我为你而来,为你蕴藏的矿藏而来。”
圆梦,缘定原平铁矿
“原平市南坡村—孙家庄铁矿勘查”是山西省2006年矿业权价款找矿项目,经过数年的努力,成为众多铁矿勘查中投资较少、见效最快、成果最显著的“明星”项目,51平方公里的工作区共圈定铁矿体22条,铁矿石资源量达到了大型规模。
自2006年起,王海科就一直担任原平孙家庄铁矿勘查的项目负责,从铁矿磁异常查证、普查再到详查,他在原平铁矿项目部一待就是四五个年头,累计完成钻探工作量达4万米。在项目管理中,王海科要求大家严格按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工作;对项目的各个环节、过程进行控制,且都必须留有文字记录和影像资料,以供监理方查询;在项目组内部实行岗位责任制,按照各个领域的规范要求落实工作。进入详查后,钻探成为工作的难点。由于矿区内黄土覆盖广且埋深大,钻孔深度一般在500米左右,个别的达800米,由此跑斜成为最难克服的一道障碍。为了保证钻孔达到设计位置,他多方收集其他矿区的钻孔资料,研究矿区的地层、岩性,针对不同深度的钻孔制订不同的施工方案。
作为项目负责,王海科也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容不得有半点马虎和懈怠。工作中的一点疏忽,都有可能导致与矿藏失之交臂。工作中遇到难题,他就找参考书自学,到网络上查资料,或者到专家、老师傅家登门求教。找矿是门综合学科,遇到问题追根溯源,搞懂弄清,所付出的汗水才能浇灌出地质之花。功夫不负有心人。原平大型铁矿终于浮出水面,这让视地质事业为生命的王海科备感兴奋。
不悔,舍小家为大家
常年在深山里工作,每天整理完资料后,大家在一块侃大山、数星星、喝闷酒,成了排解思乡之情的必修课。王海科知道,地质勘查区往往是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密林里,生活条件艰苦自不必说,有的地方甚至要跑好几个山头都找不到信号,大家经常要忍受“失联”的无奈。
身为项目负责,王海科不计得失,甘于奉献,要求别人做到的他自己必先做到。项目部其他同志并不知道,王海科的老婆在县医院上班,根本没有时间回家,家里的事又指望不上他,只好让孩子住辅导班。别的孩子回到家里,父母给做好吃的,而他的孩子只能吃方便面。孩子高三那年,有一次他回到家,看到桌子上摆满了一堆未洗的方便面碗,备感心酸,他只能把这份愧疚默默地埋在心里。让他备感欣慰的是,孩子当年考上一本院校——长安大学。
王海科知道,地质行业就是这样,必须远离亲人,割舍亲情,钻山打洞找矿藏;必须知难而进,勇往直前,才能不辜负领导的期望,才能对得起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