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防治责任重于泰山
添加时间:2015-05-22 点击量:2933
宁联元,山西省地勘局214地质队副总工程师兼地灾评估中心主任。从业20多年来,他专心致学,倾心钻研,足迹遍布中条山的沟沟坎坎。
地灾“克星”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近年来,我国地灾频发。地质灾害给老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正因如此,拥有专业技术力量的地质队伍在地灾防治领域大展身手,并在与政府部门的互信共赢中履行了地质人的社会责任。
“我们要做地质灾害的‘克星’,要在与地质灾害的生死博弈中展现地质人的智慧与才华。”自从2009年3月出任山西省地勘局214地质队地灾评估中心主任,宁联元便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在近4年的工作中,宁联元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凭借自己丰富的地学知识主动为当地政府部门提供服务,在运城市的地质灾害防治中树立了权威。
冲锋在前
虽然身为副总工程师兼地灾评估中心主任,宁联元日常的工作十分繁忙。但一听到哪里发生了地质灾害,他总是冲锋在前,第一时间奔赴一线。
2010年9月13日,山西省夏县祁家河乡出现了地灾前兆。接到通知,宁联元便与运城市国土资源局的相关人员一道,立即奔赴灾区。
因连日降雨,祁家河乡七泉村沿黄路上方已经出现塌方和地裂缝,周边民居院内地面隆起,开始侧塌变形,连水泥路面也出现了大裂缝。凭借多年从事地灾防治的经验,宁联元果断判定,这些都是山体滑坡的征兆。经过反复细致的勘查,他认为灾情十分严重:如果岩石、土层在水的压力下全部推移出去,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他向挥指部负责人建议,应果断采取临时处置措施:紧急处置后缘公路的两个排水涵洞;对地裂缝进行填埋和覆盖塑料布;削山头,压坡角。前两项措施是为了尽量减少雨水流入滑坡体,第三项则是为了减少山体顶部的重量,缓解底部的压力。这“一疏一导”就可以将滑坡始终遏制在临滑状态。
9月15日~19日,连续几日大雨倾盆,宁联元一直都在地灾现场密切监测滑坡的动态。虽然采取了措施,可连日的暴雨使滑坡发生的可能性不断增大。越到后期,他的心里就越加忐忑不安。
9月21日,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中心总工程师殷跃平来到灾区,认定祁家河滑坡是推移式山体滑坡。他说:“虽然滑坡变形大,但最终没有发生突变型滑动,主要是因为前期所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十分妥当,这对于防止灾情蔓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听到殷跃平的评价,宁联元深深舒了口气。
9月22日,天气转晴,祁家河山体滑坡逐渐趋于稳定,214地质队地灾评估中心承担了该滑坡的后续治理工作。9月23日,宁联元组织人员进入滑坡区域进行应急勘查,绘制了地质剖面图,同时评估、细化危险区,布设钻孔10个、井探6个……
为了还七泉村老百姓一个安定幸福的家园,祁家河滑坡治理项目被确定为省级治理项目,宁联元费尽心力编写了该项目的治理设计方案。方案的总体思路是在上部变形大的地方布置抗滑桩或抗滑挡墙,对坡体内的冲沟及裂缝进行填土夯实,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民排忧
“地质灾害来临时,地质人就要冲锋陷阵,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宁联元如此定义自己肩负的责任。
经过几年的打拼,宁联元已经成为运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方面首屈一指的地质专家,很多人都会慕名打来电话询问地灾防治方面的问题。2010年7月9日,运城市稷山县太杜村南出现600米裂缝,同期新绛县泉掌镇西薛郭村也出现了地裂缝。一时间,坊间传言有地震,引起了当地百姓的恐慌,两县国土资源部门致电向宁联元求助。接到电话,他放下手头的工作,第一时间赶赴地灾现场。
在稷山县太杜村,经实地勘查,宁联元判定地裂缝发生的地方为汾河高阶地貌,上层是马兰黄土、黄土下边是河流冲击物和沙土,而且地裂缝与当地几天前普降暴雨有关系。这种构造性裂缝隐藏在地下,大雨过后地表黄土变湿,顺着裂缝陷了下去,遂也出现于地表。于是,宁联元不厌其烦地向村民们解释道:“这类裂缝一般不会继续扩大,更不会引发地质灾害,与地震征兆没有任何联系。大家没有必要害怕,但裂缝经过之处的民居一定要搬迁,裂缝经过的田地要尽快夯实回填。”经宁联元这样一说,大家都放下心来。
2012年6月8日,运城市平陆县张村镇太阳渡村突发山体崩塌,致使沿黄旅游公路交通阻断,使不稳定斜坡体后缘的关帝思乡庙、下阳城遗址及周边文物受到威胁。应急预案启动后,运城市、平陆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宁联元多次实地勘查,认为该不稳定斜坡体积达16万立方米,造成200余米沿黄旅游公路路基、上部关帝思乡庙、下阳城遗址及周边文物失稳,威胁80余名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彻底消除隐患,214地质队受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之托,制订了该地的地灾治理方案。经过多次实地勘查、查阅相关地质资料,宁联元建议通过建设挡墙、排水渠、护坡工程和削减土方等方法来从根本上治理太阳渡村不稳定斜坡,以保护太阳渡文物及沿黄公路过往行人和车辆安全。如今,该项目已由214队地灾评估中心设计,并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
近年来,宁联元奋战在地灾防治第一线,带领他的团队共完成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项目60余个、地质灾害防治规划5个、工程勘察(岩土、公路桥梁)15个,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3个,参与地灾应急处置50余次
上一篇:
敢为人先谋发展
下一篇:
80后,向前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