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规律是实现找矿突破的关键(转载)
添加时间:2015-01-08 点击量:2617
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主任 程利伟
地质工作规律是地质工作主客体之间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必然联系。地质工作的主体是地质工作人员,他们的思维方式、技术手段,关乎对地质体的认知水平。地质工作的客体是自然界的地质体,以及地质体的存在状态、时空分布特点及其运动演化趋势。地质工作的客体十分广泛,为方便讨论,本文仅限于以找矿为目的的地质工作范畴。
前人对地质工作规律的真知灼见
前人对地质工作规律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特别是经过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的再认识,这方面的真知灼见更是亮点纷呈,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地质工作的自然规律——循序渐进:地质调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质找矿由面到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而实现由未知到已知
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从其成因来看,矿产资源的形成、分布与发展变化都是在相关的地质作用下实现的,都有其内在的自然规律。可以遵循,这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前提。
不同地质作用形成不同矿床。外生矿床主要与沉积作用有关,内生矿床主要与岩浆作用有关(不同类型的岩浆岩有不同的矿产组合),变质矿床主要与变质作用有关。矿产资源的成因规律可进一步衍生为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在时间上,不同成矿期有不同的矿床组合。如前寒武纪成矿期以亲铁元素为主,加里东期至燕山期以亲铜元素为主,燕山期至喜山期以亲石元素为主。石炭、二叠纪为最主要的成煤期,二叠纪是最重要的成盐期,中新生代是最重要的成油期等。
在空间上,富铁矿主要分布于南半球,北半球贫铁矿居多;有色金属矿产在太平洋成矿带内广泛分布,其中南北美洲拥有世界铜资源量的58%;金刚石主要在非洲;金矿主要产在南非、前苏联、美国、加拿大等国,其中南非拥有世界金储量的60%。我国也通过划分成矿区带反映矿产资源的分布,目前使用16个重点成矿区带的划分。
可见,矿产资源的产出有其内在的自然规律,随着对这些自然规律的不断认识、归纳和总结,逐渐升华为地质调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质找矿由面到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而实现由未知到已知的循序渐进的法则。这个法则源自自然,笔者由此将其称之为地质工作自然规律——循序渐进。
地质工作的管理规律——划分阶段:反映矿产勘查工作由面到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疏到密、由近及远和由中间到周边的一般性规律
矿床自然分布的复杂性、隐蔽性,决定了人们对矿床认识的曲折性和渐进性。为了增强地质工作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国内外都将分阶段管理作为地质工作管理的主要模式。也就是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逐渐缩小矿产勘查范围,不断提高研究程度,以期减少投资风险,提高勘查工作效果。
我国各时期的勘查阶段划分不尽相同。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采用前苏联的两分法方案,将矿产勘查工作划分为普查和勘探,前者又细分为初查和详查,后者又分为初勘和详勘两个阶段。1987年颁布的《矿产勘查工作阶段划分的暂行规定》采取三分法,将矿产勘查划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阶段。1999年12月实施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与1997年《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中踏勘、普查、一般勘探和详细勘探的划分方案相呼应,增加“预查阶段”,形成现行的四分法,即预查、普查、详查、勘探,而且呈现勘查风险递减、找矿成功率递增的趋势。
西方商业性地质工作的阶段划分与市场结合得更加紧密。按照 “边探边采”的原则将矿产勘查工作划分为草根勘查、后期可行性研究和矿场勘查三个阶段。草根勘查通常包括在未知有矿化的地区从踏勘开始的野外勘查以及初步轮廓性钻探工作,类似于我国的预查和普查阶段;后期可行性研究是进一步圈定矿体,直至完成可行性研究,相当于我国的详查和勘探阶段;矿场勘查指在生产矿山或其附近进行的钻探或其他勘查工作,类似于我国的矿山地质工作。这三个阶段的产业分工十分明确。草根勘查阶段属高风险勘查,主要由初级勘查公司完成;大型矿业公司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从风险勘查领域退出,转为从初级勘查公司收购有一定成熟度、控制了规模资源量的项目,再投入开展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直至建矿生产。这与我国大型矿业公司于本世纪初开始进军风险勘查领域形成鲜明的对比,其内在的原因值得深思。
无论我国的“四分法”,还是国外的“三分法”,各阶段都是一个依次衔接、逐步深化、阶段推进的过程。主要反映了矿产勘查工作由面到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疏到密、由近及远和由中间到周边的一般性规律。这就是地质工作的管理规律——划分阶段。
地质工作的认识规律——“阶梯式发展”:总趋势是前进式发展上升,但并不是呈直线式前进上升的,而是随着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勘查工作的顺序推进
原地质矿产部部长、中国找矿哲学创始人朱训先生认为,矿产勘查总过程所反映的认识运动表现为“阶梯式发展”。他通过把矿产勘查各阶段作为认识运动的一个完整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一系列认识规律。首先,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各阶段连贯起来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其次,各阶段的认识都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并伴随着各阶段勘查工作的顺序推进,对于矿床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再其次,各阶段的野外观察及室内分析对于全面认识矿床地质情况和规律都是相辅相成的,野外观察研究是认识的基础和积累,室内分析研究是认识的提高和升华。最后,各阶段勘查工作必须借助于与之相适应的物化探、钻探、取样、测试等测量方法来实施,各种测量方法既是人类感官的延伸,也是经验系统与数值系统的统一,决定论与概率论的统一。概言之,矿产勘查认识过程的总趋势是前进式发展上升,但并不是呈直线式前进上升的,而是随着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勘查工作的顺序推进,犹如上了一个台阶又上一个台阶似的发展上升,即“阶梯式发展”。
朱训认为,“阶梯式发展”是矿产勘查过程中认识运动的主要形式。阶梯式发展作为认识运动普遍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与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共同特征,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其不同之处则在于“阶梯式发展”没有“波浪式前进”那种波峰与波谷之分,也没有“螺旋式上升”那种前进式上升与复归式上升之别。
重新认识地质工作规律的一己之见
相对数千年的地质科学发展史和遍及全球的地质工作实践探索而言,任何对地质工作规律的解读都只能是局部的,甚至是暂时的。除了前述已知的地质工作规律以外,还存在一个矿产勘查属性渐变的规律,此乃笔者一己之见。
从地质工作的定性变迁中获得启示:整整半个多世纪对地质工作规律认识的演进,几乎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地质工作有无工程性质”的大辩论,到80年代“地质工作是强体力与强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的论断,再到今日“地质工作异同于建筑工程”的争执,整整半个多世纪对地质工作规律认识的演进,几乎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其中有对地质工作自身发展变化的反映,也有经济社会对地质工作需求变化的反衬问题。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地质工作技术装备和工作手段在不断更新换代的同时,新的技术手段不断被发明创造。地质科学水平也进入了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发展的快车道。反映到地质工作实务上,直接的野外观察和通过人脑思辨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数量和频率越来越小。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断提升,对矿产资源需求程度呈刚性上升趋势,矿产勘查开发的强度与日俱增,相对基础地质工作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给人们留下的表面现象是,在地质工作领域内,机器逐渐代替手工,电脑日益淘汰人脑,甚至产生“钻探进尺决定一切”的思潮。其实,上述观点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混淆了地质工作各阶段的区别;二是忽视了电脑是人脑的扩展,机器是人类肢体的延伸这一常识性问题。
不同矿产勘查阶段属性各异:矿产勘查阶段具有研究和工程双重属性,科学研究性贯穿于地质找矿始终、循环往复
地质工作从本质上说,不同阶段分属于不同性质。单就地质找矿而言,广义地质工作一般划分为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矿产开发三个大的阶段。矿产勘查又细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各阶段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预查阶段的地质工作特征是“面上定向”,以研究性工作为主,辅以少量的浅表地质工程,为其研究工作提取信息和佐证,确定找矿方向;普查阶段的地质工作特征是“面上求点”,研究性工作与工程性工作并重,施以少量的地质勘查工程,求证有矿无矿;详查阶段的地质工作特征是“点上深化”,以工程性工作为主,研究性工作为辅,重点是加密勘查工程,加深对矿体的认识;勘探阶段的地质工作特征是“点上扩展”,属工程性工作,查明矿体的全部数据及其开发条件。总之,矿产勘查阶段具有研究和工程双重属性。
具体到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则呈现研究性递减、工程性递增的属性渐变规律。这一变化过程与人们对地质工作属性认识的演变轨迹相类似,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质工作各阶段的关注度不断后移。需要强调的是,地质找矿从研究起步到矿产开发阶段,地质工作的研究性质递减,但研究工作并未终止。伴随着矿产开发工作的发生、发展直至终结,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从指导矿山开采逐步转变为总结成矿规律、成矿类型,建立成矿模型,进而指导周边、深部及其他地区的新一轮地质找矿工作,更深入的研究又开始了。科学研究性贯穿于地质找矿始终、循环往复。
地质找矿与建筑工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地质找矿的实质在“找”上,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不断加深认识的寻找过程,其结果是不定的
就风险勘查(通常指预查、普查阶段)而言,当属于研究性质较强,工程性质较弱的阶段。研究的目的是确定找矿方向和解决有矿、无矿的问题;涉及的工程主要有大比例尺物化探、浅表揭露工程及少量钻探工程等。研究与工程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于建筑工程的鲜明特点:其一,各类勘查工程在布设之前,已对区域成矿规律、找矿潜力及区域地质、物化探资料进行过较深入的研究,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圈定出找矿靶区。其二,选定并布设的勘查工程及其施工次序的安排,都是为了提取找矿信息、加深研究程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三,根据勘查工程持续获取的新信息,不断主动调整后续工程的设计及部署,直至取得至矿信息。这些特点都与建筑工程有着本质的区别。
总之,地质找矿的实质在“找”上,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不断加深认识的寻找过程,其结果是不定的;建筑工程的实质在“造”上,是一个从蓝图到现实,逐步实现工程设计的建造过程,其结果是肯定的。
准确把握地质工作规律的现实意义
管理研究性工作和工程性工作的思维、方式、方法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说来,研究性工作重创造,工程性工作求质量。研究性工作是一种复杂的创新性脑力劳动,其产出与投入往往不成正比,工作过程具有创造性、唯一性、探索性和开拓性,没有工程性工作的重复性和可复制性。
研究性工作的成果应归属于“知识产品”范畴,其价值不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它的个别创新劳动的时间和质量决定的。生产不同“知识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的单位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
智力贡献应分阶段兑现:以预设期权的方式,承认并兑现地质技术人员在找矿过程中的贡献,包含了激励与约束的双重含义和风险共担的理念
地质报告是地质工作的主要产品,而矿产勘查特别是预、普查报告就具有不同程度的“知识产品”的特征。其中所承载的勘查技术人员的智力、知识、经验及其所独有的激情和灵感是勘查报告质量的决定因素。承认并运用这一规律在当前地质找矿突破的实践中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地质工作成果具有“知识产品”的特征,其生产者抑或创造者的智力和知识贡献就理所当然的应予承认。在兑现地质工作知识和技术贡献时,应视工作阶段不同加以区别。不同阶段的研究性质和工程性质的比例有所差异,贡献大小也就不同。仅就矿产勘查的四个阶段而言,预查阶段勘查成果智力贡献最大,普查阶段次之,详查、勘探阶段依次降低。以预设期权的方式,承认并兑现地质技术人员在地质找矿过程中的贡献,是一个可行的途径。因为,其贡献大小、知识水平高低以及工作激情如何,都集中反映在找矿成果之中;同时,以这种方式兑现其贡献也包含了激励与约束的双重含义和风险共担的理念。
准入制度因阶段有别:核心是视风险大小确定准入政策,风险越高,准入门槛越低
矿产勘查的准入制度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十分成熟,核心是视风险大小确定准入政策。矿产勘查的风险是预查阶段最高,普查阶段次之,详查、勘探依次风险降低。排除矿种和成矿类型的因素,则风险越高,准入门槛越低。预、普查阶段往往实行“申请在先”原则,而详查、勘探阶段通常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进入。
对高风险的低门槛准入主要表现为:探矿权的取得采用“申请在先”原则,若确实无法确定申请的先后顺序,则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对申请探矿权人的主体不加限制,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在申请探矿权方面没有限制,也不受原来经营范围的限定,均可以取得探矿权。此外,探矿权准入成本低。市场经济国家探矿权的准入成本,仅体现在“租金”(相当于我国的矿业权使用费)上,并且探矿权的有偿取得原则也全部体现在这个租金上。租金的费用一般情况下也仅是名义上的,征收的费用很少。
宏观管理因阶段各异:基础地质工作由国家财政包揽,矿产勘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对市场采取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手段区别风险大小予以调控
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矿产勘查分开运行,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特征,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一百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普遍做法。在这一体制下,公益性地质工作为全社会提供基础地质信息服务,其中包括为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展前期工作,降低勘查风险;商业性矿产勘查以企业为主体运作,通过营利得到发展,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公益性地质工作都有稳定的投入,其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拨款。政府基本上不再直接出资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国外商业性地质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商业性矿产勘查与金融业紧密地融合,逐步形成完善的资本市场。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一些矿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投资都是由企业和民间通过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筹集的。一般有三种来源,即小型勘查公司的资金投入、矿业公司投资和通过股票上市融资。矿产勘查化解风险的模式与勘查项目所处的阶段密不可分。预查、普查属高风险阶段,通常采用私募和风险投资等方式融资降险;详查、勘探阶段风险适中,一般采用合资协议等结构化方式融资降险;开发、生产阶段风险相对较低,普遍采用债务性及其他市场化方式进行融资降险。
各国政府在努力做好前期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同时,还按照本国的国家需求,通过融资市场为社会资金做好支持工作。勘查项目的高风险性使其很难或根本无法取得债务资金(银行贷款),针对这种局限性,许多国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鼓励勘查和某些矿业开发项目,主要措施包括税收优惠、信用担保和财政补贴等方式。
对商业性矿产勘查实行政府财政补贴,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通常使用的一种调控手段。当勘查市场不够活跃、商业性投资出现低谷,或者某种矿产资源缺乏,而又不能完全由市场机制解决时,政府就会通过提供财政补贴或投资的方式鼓励和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一般对矿产勘查进行分阶段提供财政补贴,随着勘查程度的提高、勘查风险下降,补贴的比例也相应下降。
纵观各国政府对矿产资源的宏观管理方式,基本呈现相同的趋势,即基础地质工作由国家财政包揽,矿产勘查则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对市场的调控方式区别风险大小,采取直接和间接不同的经济手段予以支持。
地质工作规律涉及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遵循规律与找矿突破问题、遵循规律与追求速度问题、遵循规律与管理方式问题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在实际工作中,能否切实遵循规律,决定了工作的顺逆和事业的成败。
正所谓遵循规律一帆风顺,违背规律逆水行舟。
上一篇:
浅论地质找矿中的机会成本
下一篇:
全球正在变暖还是变冷?